当专业实习走进哈工大航天馆Ⅱ
电气新生点燃电气技术探索之火
为落实新工科教育改革要求,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新E代数智未来产业学院的支持下,信息学院24电气3班学生走进哈工大航天馆开展专业实习教学。这场“场馆里的专业实习课”以其场景化、互动化、跨学科的特色,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框架,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24电气3班班长吕冠霖: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此次哈工大航天馆实习让我收获颇丰。踏入航天馆,各类先进航天设备与模型映入眼帘。从卫星的复杂电路系统,到航天器的精密电机驱动,我看到了所学知识在航天领域的深度应用,那些书本上的理论瞬间鲜活起来。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电气工程在航天发射、飞行控制等环节的关键作用,让我深刻认识到本专业的价值与使命。这次实习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更激发了我深入探索电气工程的热情。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期待未来能投身航天相关工作。
24电气3班团支书张闻达:走进哈工大航天馆,仿佛踏入航天知识的殿堂,内心满是震撼与敬仰。馆内丰富的航天器模型、详实的航天历史资料,展示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那些精密的电气控制系统,与我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紧密相连。这一趟参观,让我看到专业知识在航天领域的关键应用,深感所学意义重大。我意识到,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未来,我也想投身航天事业,用所学为我国航天电气系统优化升级贡献力量。
24电气3班生活委员毛金龙:作为一名大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参观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收获颇丰。踏入航天馆,我便被浓厚的航天氛围所包围。馆内展示了众多珍贵的航天实物、模型以及详实的图文资料,涵盖了从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等多个领域。其中,一些航天器的电气控制系统模型,让我直观看到了所学专业知识在航天领域的实际应用,那些精密的电路设计、自动化控制装置,与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知识紧密相连。此次参观,不仅加深了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我对未来学习的热情。
24电气3班体育委员侯帅:这次哈工大航天馆实习,我收获颇丰。一进入场馆,各种火箭、卫星模型便吸引了我的目光。讲解员细致介绍航天知识,我知道了卫星从设计到发射的复杂流程。通过观看模拟发射,我深刻感受到我国航天科技的强大。在这里,我还看到了哈工大人为航天事业奋斗的成果,他们的科研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24电气3班刘靖楠:在哈工大航天馆,我仰望着长征系列火箭的等比模型,那些冰冷的金属构件仿佛仍带着穿越大气层的灼热余温。展柜里泛黄的科研手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与潦草的批注在无声诉说着钱学森等前辈们突破技术封锁的日日夜夜。当指尖轻触返回舱焦黑的隔热瓦时,指尖传来的粗糙质感突然让课本上的“再入大气层”变得无比真实。隔着航天服的玻璃面罩,我似乎看见杨利伟在太空中书写“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时,笔尖悬停的刹那。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懂得真正的航天精神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个精确到毫秒的推演中,在每一次失败后重燃的火焰里。作为当代青年,我们终将接过这份探索未知的勇气,在各自的轨道上,永远保持向上的姿态。
24电气3班王瑛哲:参观哈工大航天馆,让我在专业实习中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获与感悟。踏入馆内,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返回舱等珍贵展品,一下将我拉进波澜壮阔的航天征程。聆听讲解员介绍背后的研发故事,我理解了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成果,也深深体会到航天人严谨、创新与奉献的精神。这次实习,不仅让课本上的知识具象化,填补了我知识体系的空缺,更激发了我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它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中,保持探索精神,为投身航天事业积累知识与力量。
24电气3班王子轩:参观哈工大航天馆让我深受震撼。一进门就看到巨大的火箭模型,还有各种卫星和航天器的实物展示,让我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了解到许多航天知识,比如火箭发射原理、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等。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的故事,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航天事业打下基础。这次参观让我明白,航天梦也是强国梦的一部分,我们年轻人要学习这种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活动,电气新生们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深化了对电气技术领域的理解,激发了工程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望未来,信息学院将持续拓宽实习实训路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黑龙江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